Apr 19, 2014

新媒體高峰會:現在是新媒體時代? 現場記錄

新媒體高峰會:現在是新媒體時代?


newMedia0413



螢幕快照 2014-04-19 上午11.43.20



陶韻智:
讀者掌握開關機、何時接受資訊的權利。讓讀者願意“開”、“接收訊息”,是新媒體的唯一生存關鍵、存在價值。你的社群力量由讀者型塑,並非主編。

原生的網路思維,就能產生新的網路媒體內容產出方法。內容品質由產製者決定,亦由讀者決定。

新媒體的商業模式
足夠的流量attention,新媒體是能有所獲利的。
(
至少要前二十名以上在廣告世界裡面,流量前兩百名毫無意義。)

必須提供讀者要的廣告,才是讀者所要的。
(cookie在行動時代無用,無法做re-targeting)

思考點:要怎麼re-targeting? 重點在於user base不夠大
商周:15萬本發行、其他三五萬。


戴季全:
我把Wired帶進台灣過
網路的重點每天都要有新文章今天文章比昨天更好
(TO的命名,是因為tech+其他水果均被註冊  加上夜市人生的爆橘拳)
網站被罵更多,表示注意越高
網路商業模式:廣告、實體電子商務、虛擬電子商務(虛寶、音樂)、平台過路費、活動
Wired提供15倍以上TO的資源,資源過多…DNA錯了、組織過大)
人人都是素人媒體,even連政治都是素人
並非是鎖定TA提供資訊,而是要用內容凝聚哪些TA


有物報告:周欽華
focus科技業的素人寫手
(要求:)
有物平均每篇約是15,000 PV

另一策略:會員
48小時內閱讀:新奇
48小時後閱讀:好感、需要
2年、300篇文章、3萬會員

prosumer崛起
深化科技、財經領域
UGC (大菜搭配小菜,閒聊一下)

Q&A:
ARPU vs. 用戶取得成本
  

鄭國威:
媒體改革已經失敗
傳統媒體創造大量低品質焦慮鼎泰豐炒飯不加醬油
消費者從一開始只是參與成為信徒,最後成為一個小型產製者
讓被主流媒體忽視的聲音被看見 (global voices ) 內容豐富,欠缺的是curation

instead of 銷售的商業模式,另一階段的獲利模式應該是信任,產生教育、行銷的可能性

最重要的KPI是行業的認同,一旦受到認同,欠缺的部分必究漚有人會補給你
好的東西一定要做國際版;做國際版才能拿到正常的價值
認真與中國媒體合作;但不能用大量轉載

科技媒體、新媒體必須要有產值
自有內容要強,除非是純代理的角色


鐘子偉:
在台灣,說你是獨立媒體,人家至少就相信一半了
改版越快越好

20138.01上線,已經改版到3.0
大約有180個專業寫手
Washington Post Fund第一個investment (策略性投資者)
為何有外商要投資台灣媒體? 新聞性質、批判,面向大中華,great China的媒體業中,台灣是最佳投資選擇,具有長期potential

(目前每天有30篇文章,少部分自製,其他有些是專欄)
目前已有C2BeeTV、台灣大車隊每小時播放新聞

公司平均年齡27

數字也許能告訴你部分的事實(按贊、訪客、PV…等等),選擇文章的理念,才是使關鍵評論成長的重點。
(篩選,台灣必須知道的訊息)
as fairly as possible, answering his question for Taiwanese / Asian readers


採訪、內容,都必須符合social media特性,並從很多不同角度去觀察,不過濾、沒有偏袒,用start-up的方式,讓讀者自行判斷。


林志強:
Smart TV電視並沒有產生新的體驗,反而成為行銷電視與BOX的工具
八點檔收視習慣漸漸已轉移到Youtube
如何讓user重回客廳?
電視是全家共用的
re-invent 懶、簡單的使用情境,用電視的語言做電視,你的電視由你決定
因為系統台決定了你的收看內容,所以無法自由選擇
透過4G改變無線電視習慣,有螢幕的地方就是電視
將頻道的觀念app


邵泓嘉  Jerry Shao
壹電視每天約一百多萬人收看、app也是上百萬下載
34以下使用者,幾乎是電視已經無法觸及的族群 (真的嗎?)
15-24 2.9min
25-34 10.6min

網路電視與傳統電視的巔峰時段習慣,非常接近
品牌+社群是新媒體動能

內容必須真實
內容需可被轉載分享的內容
結合觀眾創作(UGC)、可靠來源、門檻低  (網友大量上傳、貢獻內容,非常有威力)
公民新聞力量大
best partner: Youtube
創新載具,讓觀眾與社群發揮力量

營運模式:
CPM/CPC/CTR  (
台灣網路CPM10)
冠名贊助、置入行銷
聯盟行銷、利潤共享
資料庫行銷、海量消費者行為研究


李彥甫:
傳統媒體仍然主導媒體界資本結構
所有事業體賺錢,都為了滋養報紙的衰退

聽故事的習慣已改變,但說故事的方式沒變
newspaper => news paper 重點在於news不在paper
anytime, any devise
以一個合適的方式說一個好故事
而數位內容工作者,就是說好故事的人、說好故事的人
用圖表infographic、視頻影音、說故事
因為訊息被媒體過濾,因此學認得直播,受到關注。但直播,就會失去詮釋的力量
視頻使用:短或長的思考
微視:騰訊推出8秒視頻服務,引起注目

一屏 vs. 多螢

8K vs. 4G



商業周刊 王之杰:
為何世界需要雜誌?
整合資訊與意見
議題制定?
意見引領?

Journalism的核心?
將有價的內容,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給讀者 Deliver valuable contents in efficient ways. 好的文筆、編排

商周核心價值: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

frequency: 5 => 70/week 提高文章outputfrequency
when share hit, exclusiveness gone 內容在按下分享鍵識,獨特性便失去了
擁抱部落格、擴大scope、向外尋求資源
商周的記者,仍是維持原本的運作,沒有增加太多新的loading(攝影有增加錄影,但文字沒有)

SEO or not? 因為FB崛起,因此不做SEO
像部落客要求下標的權利,增加網路閱讀的吸引力
(極度要求標題魅力)

網路媒體如何確保資訊正確?  Second pair of eyes一定要有第二人看過
TAoffice workers10-year younger readers
商周TA35歲左右,希望拉到25

商周也是廣告代理商:代理inmobi, spotify 廣告平台
兩面報導:在網路流量上反而不OK
(網路上的取向,不是平衡報導的取向? 平衡報導反而不討喜)

(如果流量,是你的養分,在關鍵議題的取捨上,報導的取捨就會非常困難)



天下 鄭淑儀:
對公平美好社會的追求:雜誌、EC、WEB
1988年開始自製影片

影片、網站、英文網站、iPad雜誌、Zinio、影音紀錄片、long form / infographics、獨立評論@天下、調查報導@天下

商業利益:天下不以利益為出發點,但創設以來每一年都獲利

專注內容:把平面議題勇美觀的方式呈現
團隊鐵三角:設計師、記者、編輯
說故事、視覺思考、圖像思考的能力整合
素材:程式、圖片圖表、影音

社群:
天下網站手機占比19% => 48%
把訊息傳播路徑搞清楚,就能知道該怎麼傳播
策略的背後就是科技 (版權、內容、會員、搜尋優化….
新科技無縫整合
Big Data, CRM (誰點了廣告、誰訂閱雜誌、誰看這篇文章?)

科技讓人進入高度連結的社群

讓資訊流通、呈現更多元觀點

No comments: